胕字的基本解释
胕
fū
古同“肤”,皮肤:“尾湛胕渍。”
古同“跗”,足。
胕
fú
浮肿:“寒热胕肿。”
胕
zhǒu
古同“肘”。
胕字的汉语字典释义
[①][fǔ]
[《廣韻》符遇切,去遇,奉。]
(1)同“腑”。
(2)腐烂。
(3)指加工成腐状的食物。
[②][fū]
[《集韻》風無切,平虞,非。]
(1)同“膚”。
(2)足背。
[③][fú]
[《集韻》馮無切,平虞,奉。]
浮肿。
胕字的康熙字典解释
【未集下】【肉字部】 胕; 康熙笔画:11; 页码:页978第13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符遇切【正韻】防父切,𠀤音附。【揚子·太𤣥經】肺胕之行。【廣韻】肺胕,心膂。【集韻】人之六腑也。【正韻】晉書作肺腑,誤。 又【集韻】風無切,音膚。足也。或作趺𧿤。【戰國策】服鹽車而上太行,蹄申膝折,尾湛胕潰。【釋文】胕,音膚。 又【五音集韻】防無切,音扶,腫也。【山海經】竹山有草焉,其名曰黃雚。浴之已疥,又可以已胕。【註】治胕腫也,音符。 又【韻會】通作附。【前漢·劉向傳】臣幸得託肺附。【註】肝肺相附著也。
胕字取名忌讳
1、胕字五行属性为水,根据五行水克火的原理,胕字取名忌讳用五行属火的字取名;
2、胕字取名忌讳与同韵母u或同声调阴平的字起名,这样读起拗口,没有节奏感;
3、胕字取名忌讳与先祖长辈同字,如果先祖名字中带有胕字,晚辈忌讳用胕字取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