菭字的基本解释
菭
tái
古同“苔”。
菭
zhī
古同“??”。
菭
chí
〔菭蘠(
菭字的汉语字典释义
[①][tái]
[《廣韻》徒哀切,平咍,定。]
亦作“菭1”。
植物名。属隐花植物类,根、茎、叶区别不明显,有青、绿、紫等色,多生于阴湿地方,延贴地面,故亦叫地衣。
[②][tāi]
舌上的垢腻曰“舌苔”。
菭字取名忌讳
1、菭字五行属性为木,根据五行木克土的原理,菭字取名忌讳用五行属土的字取名;
2、菭字取名忌讳与同韵母ai或同声调阳平的字起名,这样读起拗口,没有节奏感;
3、菭字取名忌讳与先祖长辈同字,如果先祖名字中带有菭字,晚辈忌讳用菭字取名。
菭字的康熙字典解释
【申集上】【艸字部】 菭; 康熙笔画:14; 页码:页1039第09【集韻】澄之切,音治。說文,菭蘠,草名。 又【廣韻】直尼切,音墀。水衣也。 又與苔通。【前漢·外戚傳】華殿塵兮玉階菭,中庭萋兮綠草生。【顏註】菭音臺,水氣所生。